胡欣红
国家振兴,民族强盛,根基在发展教育。在城市化的大潮下,乡村教育何去何从遭遇严峻考验。然而,近日有两所浙江农村小学,却令人眼前为之一亮。
(相关资料图)
创立已近百年的斯民小学是诸暨的一所乡村小学,这几年,来就读的孩子明显变多了,而且很多还是来自大城市。无独有偶,在离斯民小学100多公里外,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的100名左右的学生中,有40多名外地学生,来自全国15个省份。
当教育“内卷”越来越引人注目,他们为何反其道而行之,放弃通常教学资源和质量更优秀的城市学校,到乡村就读?斯民小学们,有什么特殊魅力?
两所学校,当然各具特色,之所以能吸引城里孩子到乡下上学,或许可以归结为“外在美”和“内在美”两个方面。
作为一所百年村小,斯民小学略显古老的木砖结构教学楼,康有为题写的门额,彰显了其深厚底蕴。富文小学与众不同的校舍则是由中国美院的老师设计的,颇有点梦幻感觉。现在的学校,大多拥有崭新漂亮的校舍,但往往大同小异,缺乏特色,难免令人产生审美疲劳。相比之下,斯民小学和富文小学无疑在“外在美”上胜人一筹。
最关键的,当然是“内在美”,即其独特的课程设计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这不只是一场简单的“反内卷”试验,更彰显了允许孩子多元成长的魅力。
富文小学倡导“为生活做准备”,常常与乡村劳动、时令节气、民俗文化等元素结合起来,开设了竹玩、园艺、二十四节气等课程。而在斯民小学,上午学习国家课程规定的学科知识,下午开展由学校、家长、社会机构三方共建的美育课课程,如书法、绘画、音乐……这种“由内而外”的美,不就是教育原本该有的模样吗?孩子处于这样的环境中,何愁不能快乐成长?那些在城市里深受教育“内卷”之苦的家长为何把孩子送到乡下,原因不言而喻。
城里孩子到乡下上学,可以复制吗?赞叹之余,很多网友抛出了这个难以回避的“现实”问题。
几年前,媒体曾报道过一所类似的“网红学校”——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的范家小学:孩子们可以任意在室外玩耍,有三分之一的课在室外进行,包括体育课、自然观察、乡土课程;学生的分数变得不那么被看重,玩耍成了必修课;放学后,当别的孩子走进辅导班,或是熬夜写作业时,范家小学的孩子们却在走向山林田野,或已然进入梦乡……范家小学“走红”后,还吸引了一些城里孩子选择来这里入学。
三所乡村小学,具体情况不尽相同,但都让教育回归了育人的本质。有学者造访范家小学后,赞誉其是“中国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学校”。这样的“放养”模式,其它学校难道就没办法学习吗?究竟是不能还是不为?值得深思。
在教育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,处在“偏远”地带的乡村小学,面临的压力相对要小一些,完全可以借鉴学习。毫不夸张地说,这几所“网红”学校,给乡村教育提供了新范本,最起码可以让乡村小学明白该如何在“小而美”上发力。
“半天不上学科课程,在之前的学校想都不敢想。”城里孩子到乡下上学后,不少孩子身上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。期待不拘一格的课程设计和孩子们在乡间小道上奔跑的情景,能打动更多的家长,涌现更多的乡村“网红”学校。
教育时评
标签: